“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”——中国“打工摄影师”用百万照片半岛·综合中国官方网站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8-01
 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(记者邓瑞璇、李悦)每天上班之前绕到工业区,左逛逛;下班之后再绕到工业区,右瞅瞅——背上掉了漆的相机,脚步匆匆走在中国南部小城东莞市长安镇的街上,给自己生活了20年的这个小城市拍照,是占有兵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  今年47岁的占有兵是一名专职摄影师。20年间,他拍摄了100多万张照片,记录下东莞的打工人境况之变,也记录了以东莞为代表的“世界工厂”的跃进。  1995年,退伍的

  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(记者邓瑞璇、李悦)每天上班之前绕到工业区,左逛逛;下班之后再绕到工业区,右瞅瞅——背上掉了漆的相机,脚步匆匆走在中国南部小城东莞市长安镇的街上,给自己生活了20年的这个小城市拍照,是占有兵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

  今年47岁的占有兵是一名专职摄影师。20年间,他拍摄了100多万张照片,记录下东莞的打工人境况之变,也记录了以东莞为代表的“世界工厂”的跃进。

  1995年,退伍的占有兵从湖北老家来到广东打工。酒店、玩具厂、五金电镀厂、电子厂……几年间,他干过保安、做过人事、尝试过创业,跳过槽也被炒过鱿鱼。“我们在生产线上干活,就想挣点钱回家盖房、结婚、生孩子。”工作不断变动,不安全感充斥着占有兵和千千万万打工者的心。

  2000年,占有兵到长安镇一家电子厂做保安主管。也是在这里,他接触了摄影。“我熟悉工业区,熟悉工友们的日常生活。拍照的时候,心里会觉得踏实半岛·综合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。”自然而然地,他把相机对准了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打工群体。

  流水线上的女工、集体食堂堆放的碗筷、亮起灯的宿舍、路边谈恋爱的年轻人、废弃的工厂大门……20年来,一代又一代打工群体和他们的生活,都被占有兵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。

  中国制造闻名全球。改革开放之初,东莞靠“三来一补”起家,加工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。几十年间,林立的厂房代替了稻田和香蕉林,无数产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。人们曾用“东莞塞车,世界缺货”来描述其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。

  广东省东莞市。电子厂的打工者在室进行工间休息,每次10分钟,上午和下午各一次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  这背后,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日复一日的打拼。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,但也是最默默无闻的“平凡英雄”。“以前大家关注到打工者,往往是因为一些报道中的极端个体事件,但很少关注他们的普通生活。我要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给大家看,修正大家的偏见。”占有兵说。

  占有兵镜头下的打工生活,是密集的。一排一排的宿舍楼、整齐的流水线、涌入集体食堂的人群……他们在密集而细分的流水线上做着高效而单调的工作。

  占有兵镜头下工作之外的打工者,是鲜活的。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,他们也会参加才艺大赛、在宿舍里聚餐、周末逛街游玩、学习充电,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与情感。

  相机不离身的这些年里,占有兵目睹着东莞的巨大变化。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被自动化的生产线取代,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,流水线坐着一排排工人的情景很难再现。

  “如果不是拍照,现在我可能就是被工厂淘汰的农民工,回乡种地了。”占有兵说,摄影把他带向了不曾想象过的远方。

  从在博客分享被关注,到在多家媒体发表摄影作品,从作品在国内各大摄影节(展)频频露脸、揽下无数摄影奖项,再到赴海外举办个展,占有兵创造了自己从打工者到摄影师的人生逆袭。

  “我就是记录打工生活的摄影农民工。”占有兵说,摄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只是爱好,更成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“我希望自己的照片,能系统、全面地呈现制造业打工者的常态生活。”占有兵说,他想通过自己的摄影,系统地关注中国制造和东莞制造业,关注打工者、工厂和工业区的生命周期变化。

  在拍摄的间隙,占有兵还通过各种渠道,收集打工者曾经在工业区留下的照片、员工卡、文件甚至是生产资料等。他还经常转二手书市场,收集打工者的书信和照片。他希望能组建一个小型打工博物馆。

  “如果以后大家研究劳动关系、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、研究中国的发展,可能会关注这些影像和物件。”占有兵说。办公电子产品清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