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福建“鞋城”晋江和半岛·综合体育中国莆田为何走上不同的道路?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9-11
 从晋江和莆田鞋企长达二十年的对比来看,一条是品牌之路,一条是代工之路,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,却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。  莆田制鞋业在明清时就很发达,因为当地丘陵众多,耕田贫瘠,人们为了填饱肚子,只能从事手工业,因此莆田长期拥有大量制鞋熟练工。改革开放后,莆田和晋江同时承接了大量台商带过来的代工订单,也就是从那时起,两座城市走上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。  3月29日,莆田鞋业协会宣布,“莆田鞋”集

  从晋江和莆田鞋企长达二十年的对比来看,一条是品牌之路,一条是代工之路,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,却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。

  莆田制鞋业在明清时就很发达,因为当地丘陵众多,耕田贫瘠,人们为了填饱肚子,只能从事手工业,因此莆田长期拥有大量制鞋熟练工。改革开放后,莆田和晋江同时承接了大量台商带过来的代工订单,也就是从那时起,两座城市走上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。

  3月29日,莆田鞋业协会宣布,“莆田鞋”集体商标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,由国企莆田名品品牌管理公司负责营销推广工作。

  早在去年11月,莆田鞋业协会秘书长就表示:“莆田鞋”集体商标属于区域品牌,由协会制定相关准入标准,政府背书,只有在产品物料电子厂排行榜、价格等方面达到标准的企业才能使用这一商标。

  莆田市有关部门也表示,将对不自创品牌又不申请无偿使用公用品牌“莆田鞋”而进行假冒名牌的一小部分小作坊,予以坚决打击。

  资料显示,集体商标,是指以团体、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,专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,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。在我国,相类似的集体商标有镇江香醋、安溪铁观音、西湖龙井、金华火腿、绍兴黄酒等,产品类别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为主。业内人士指出,集体商标的作用,是为组织范围内的品牌背书。

  目前,在京东搜索“莆田鞋旗舰店”,能够看到店铺介绍为“莆田市政府官方指定授权店”,店铺收藏人数在7.4万人,产品价格在69元-599元之间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莆田鞋的天猫产业店或将开业。在“莆田鞋”的官方微博账号上,其透露,4月“莆田鞋”新品即将发布,发售平台为“莆田鞋”天猫产业大店。目前,该店还未开业。可见,集体商标的注册和使用,是莆田市为实现产业转型而做的铺垫。

  鞋业之于莆田,其地域特色、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据悉,目前,莆田市共有4200多家鞋企,50万从业人员,产值超千亿。2021年,全市鞋产量为13.9亿双,占全省三分之一、全国十分之一,完成产值1311亿元。据莆田市鞋业协会介绍,创建“莆田鞋”集体商标,旨在从整合产业供应链、增强创新能力、提升品牌质量等方面发力,围绕“莆田鞋”集体商标,打造“1+N”的“莆田鞋”品牌生态。

  一个冷知识是,莆田拥有国内外许多名牌鞋商的代工厂,如耐克、阿迪达斯、锐步、巴黎世家等品牌的代工厂都在莆田,甚至隔壁晋江市作为国内知名运动鞋服品牌最集中的地区,也有不少品牌选择莆田代工厂贴牌加工。

  早在1988年,为了满足客商要求,莆田鞋革厂厂长郭荣和职工一起筹资831万元开设新生产线,短短半年时间里生产出60万双阿迪达斯、锐步运动鞋。有的客商来厂,只带鞋样、照片,甚至只用口头讲,几个小时内郭荣就能报出鞋样的成本和价格。

  因为郭荣的带头效应,莆田以莆田鞋革厂为中心,在周边城镇、农村辐射出无数卫星厂。这些卫星厂中的幸运儿,后来便成长为荔丰、华丰这样的大型正规代工厂,这些正规代工厂多年来始终如一,品牌商们也都扎根莆田。

  事实上,莆田的鞋企也曾尝试过品牌化转型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此前,莆田很多鞋企也都尝试过创立自有品牌、拓展电商渠道,但由于起步晚、孵化难度大、投入成本太高,效果微乎其微。

  牵一发而动全身,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。现下,莆田市正在通过多方力量摘掉大家对待莆田鞋的“有色眼镜”。

  莆田一鞋业公司负责人对于“集体商标”发表看法时表示,“我们自己去做品牌,不缺技术,不缺产能,我们最缺的是设计跟营销,借助政府的支持,通过技术跟供应链优势,产能优势,来把品牌做起来。”

  不久前,《莆田市“十四五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》提出,要打响“莆田好鞋”品牌,打造成为中国鞋业走向世界的特色窗口半岛·综合体育官网。“莆田鞋”商标也被寄予厚望。上述规划提出,着力打造“莆田鞋”集体商标,支持鞋业、工艺美术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自主品牌,挖掘新业态、新模式,打造区域品牌生态圈。

  1997年,亚洲金融危机,外贸鞋业遭受重创,许多代工厂无工可开,整日赔钱。莆田鞋企选择扛过去,但晋江鞋企意识到,如果只靠海外订单,这样的事情迟早还会再次发生,更何况代工能赚到的钱实在太少了。

  因此在1999年,晋江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个运动品牌。安踏就是在这一年下定决心要提高品牌知名度。其实早在1994年,安踏就以汉语拼音ANTA为商标开始卖鞋,但销售范围始终有限。

  1999年,丁世忠拿出1000万元做广告,签约孔令辉、在央视播广告,一句我选择,我喜欢红遍大江南北。安踏从模仿、追随国际品牌到自主创新,不变的是实现“中国创造”的信心。

  那是电视广告的黄金年代,晋江鞋企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。2000年后,晋江鞋企纷纷转行做自有品牌,晋江原有的名牌代工订单随之流入莆田。晋江鞋服产业乘着“国货腾飞”的风潮不断强化核心优势,摆脱“缺乏创新”“设计老旧”等传统产业的陈旧标签。

  当时看来,这是一份双赢的买卖:晋江鞋企有了名气,莆田鞋企得了实惠。但放眼十年、二十年,晋江当初做自有品牌的鞋企死了不少,活下来的如今在国货潮里活得滋润,甚至有鞋企成长到反向收购世界名牌。莆田鞋当然也扬名全球了,但这名却是高仿鞋的“恶名”。

  一双名牌鞋,成本或许是80元,代工厂最多能得8元,但贴牌包装好,卖到国外,800美元也有人抢着买。代工厂在应对品牌商严格检查的同时,还要应对莆田阿冒们无孔不入的“偷袭”。

 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涨,品牌商们又瞄准了东南亚的人口红利,纷纷转移至越南等地。内外夹击之下,莆田正规代工厂们的日子真的不容易。

  做品牌,莆田不缺的是产能,是技术,是经验,甚至是质量方面的口碑。“如果鞋子还没开胶,那你可能买到了莆田鞋”,网友们这句玩笑话也在侧面证实了消费者对莆田鞋质量的认可。

  但品牌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只是加工制鞋,还有设计创新、专利、营销推广和服务等许多方面。在现今中国的鞋类市场上,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,如何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莆田的鞋企们必须要面对的考验。

  我们看到了如今两座鞋城的不同发展走向,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,替1990年代的任何一家莆田鞋企承担转型带来的风险。他们只是选择了当时能看到的、他们心中的最佳生存途径而已。